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媒

首页 >> 我的大学 >> 正文

河南理工大学师生寻访抗战老兵

发稿时间:2025-07-19 08:54:02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赵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蔡华丽)滴滴答——滴滴滴……”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划破晴空,将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的师生们带回80年前的烽火太行。吹奏军号的,是修武县周庄镇101岁的抗战老兵刘麦林。这位曾在八路军中央骑兵团、华北野战军独立第七旅二十团担任司号员的老人,正用布满皱纹的手摩挲着泛黄的号谱,向围坐身旁的青年学子讲述那段浸透热血与赤诚的峥嵘岁月。

  1942年,17岁的刘麦林投身战场,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历经近百场战斗,身上深浅不一的弹痕刀疤与那页承载着冲锋指令的号谱,共同成为烽火岁月的鲜活见证,无声诉说着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

101岁的抗战老兵刘麦林正在吹奏军号。河南理工大学供图

  焦作市坐落于太行山脉南麓,这里曾凭借险峻山势成为抗日战略要地,无数将士在太行山深处浴血奋战,用生命铸就防线。当河南理工大学的师生们从焦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得知,全市健在的抗战老兵已不足10人时,一股紧迫感涌上心头——这些亲历者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他们的记忆里藏着战壕里的坚守、冲锋时的呐喊、对家国的赤诚,每一段口述都是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

  “必须赶在时间流逝前,留住这些珍贵的记忆。”带着这份使命感,能源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迅速成立“太行烽火映八秩?老兵史诗闪光辉”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近日,师生们循着老兵的足迹,深入武陟、博爱、修武等地,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协助下,走访了刘麦林、冯永金、张文君、李兴顺(曾用名李广顺)、郭子奎等多位抗战老兵,倾听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愈发厚重的英雄故事。

河南理工大学师生对话抗战老兵。河南理工大学供图

  在博爱县孝敬镇东原庄村,99岁的张文君看到同学们胸前的党员徽章,眼中瞬间燃起光芒:“我是党龄81年的老党员!”他颤巍巍地讲述起在沁阳、济源、小寨沟等战场与日军拼杀的岁月。枪林弹雨中的冲锋、绝境里的坚守,被老人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修武县西村乡圪料返村的李兴顺(曾用名李广顺)今年99岁,但他仍清晰记得在修武、博爱等地的战斗细节。村支书李克夏指着他腿上的伤疤介绍:“李老当年在洛阳战役中负责碉堡爆破,全身多处受伤,炮弹皮至今还留在腿里。”老人淡然一笑道:“比起牺牲的战友,这点伤算什么?”

  武陟县西陶镇北阳村的冯永金,95岁高龄仍能清晰还原围歼木栾店日寇的激战。“那时候军民一条心!”他回忆,部队先切断日军补给线,再借夜色突袭,乡亲们悄悄送粮送水、传递情报,连孩子都知道帮着放哨。“最终我们端了据点,把鬼子赶了出去!”讲到激动处,老人的身体微微颤抖,眼神依旧刚毅如当年,那份穿越八十载的豪情,让师生们肃然起敬。

  刘邓大军骑兵团2营6连通讯员郭子奎,98岁高龄仍记得马背上的岁月:“骑兵冲锋时,马刀劈下去的声音,比任何呐喊都有力量!”每一个细节、每一段回忆,都让青年学子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深刻理解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沉重含义。

河南理工大学师生与抗战老兵合影。河南理工大学供图

  “抗战老兵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无畏精神、坚韧不拔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河南理工大学团委书记支光辉感慨道,“留住他们的故事,就是留住民族的根与魂,让那段抗争史永远成为照亮前路的火炬。我们将继续以‘青春赓续红色血脉工程’为抓手,组织更多青年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曹竞 范雪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