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媒

首页 >> 数据校园 >> 正文

“Z世代”5年规划:愿与国家共成长

发稿时间:2021-01-19 10:58:00 来源: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通过,其中提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这引起了福建农林大学廖阳欣的关注与浓厚兴趣。曾多次参与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他正与同伴开展一项名为“守望故乡”的公益创业项目,通过与县、乡政府合作搭建平台,利用农林院校的学生学业专长,借助电商“东风”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大学生们回到家乡,协助、参与乡村建设。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正在大学校园里吸取营养的“Z世代”来说,这段时间也是他们踏入社会、找到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等到2035远景目标的实现,则是他们发挥热量、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期。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十四五”规划《纲要》问计求策活动共收到线上建言3.7万条,在某社交平台中,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的话题阅读量更是已达到1.9亿,在青年层面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3294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94.02%表示了解“十四五”规划,其中,10.23%表示非常明晰,40.74%比较熟悉,43.05%表示一般了解。

  息息相关,“十四五”规划引起青年广泛关注 

  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于璐媛首先关注了《建议》中与本专业相关的部分,包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健康中国、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方面的举措、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弱势群体的养老保障体系等话题,她更加关注。

  《建议》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引起了就读于西安一所高校的邢哲的思考。这和他即将从事的实习工作和就业方向关系紧密。如今,邢哲正在一家产业发展研究院实习。他开始思考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结合,“前辈们提到可以把有技术含量的产业和当地的竹子生产加工结合起来,提升竹子的附加价值。我也很想就这个主题深入研究下去。”

  李丹的家乡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这里曾长期陷于贫困。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和当地百姓的努力,彭水县在今年2月正式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序列,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水平等都有很大提高。在重庆大学校园里,有很多扶贫项目的展柜,里面就有渝东南和东北区县的特色农产品,包括李丹的家乡彭水县的火棘果汁。“每次看见展柜里面的自己家乡的展品,总有一种被看见或者被阳光照耀的感觉。”作为这一切的亲历者,结合规划中提到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持续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缩短城乡差距,构建新型城镇关系,李丹充满了信心,“希望家乡能够搭上全面小康的便车,大踏步跟上时代的快车。”

  作为国家储备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东北师范大学的吴亚坤对未来5年、甚至15年,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格外关注。她认为,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好公民。她还认为,教师准入门槛有待提高,不同老师教法教技之间差距大,这方面的专业性有待加强。“我觉得教师队伍的工资待遇同样有待提高。”在吴亚坤看来,“什么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人”是值得全社会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积极建言,青年对未来发展抱以期待 

  邢哲在江西上饶的一个乡镇长大,这里只有两所高中,录取人数和适龄青少年的比例,仍然和大城市有差距,很多老师的教学技能提高以后,也希望去更大的平台。“后来我到城市读书,发现这里专职教师多,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也多,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很丰富。”他希望5年后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均衡,“每个国民的素质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会更高。”

  于璐媛则特别提到了《建议》中提出的“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要求。在新疆大学读书的她发现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同学汉语水平有待提高,有时候不能准确理解汉语表达的一些意思,她希望学校和社会可以为改善这个现象做一些努力。

  廖阳欣今年大三,他明显感觉到,和大一他随实践团队、科研团队下乡时相比,乡村振兴从偏重经济领域,发展为多领域的振兴,智力扶农、平台助农等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目前政策对商业创业会有资金、场地的支持,而公益创业方面的支持还比较少。”廖阳欣期待未来的创业扶持政策中,对公益创业也会有更高的扶持力度。

  与衣食住行相关的政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王正康关注的焦点。在谈及对国家相关政策的期待时,今年23岁的王正康坦言:“对于一个在北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安居并不容易,希望这方面的保障更完善,为青年排解后顾之忧。”除了住房,日常出行方式也是王正康思考较多的问题。“我身边有很多师兄摇号七八年了,依旧没有摇到一个车号。不希望到了2035年后,还会出现几千人抢一个车牌的现象,希望这方面的调配能够更加合理。”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9.79%受访大学生希望自己学业有成,在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学业精进,44.96%期待未来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31.54%憧憬在完善的就业政策下找到满意的工作,劳动权益得到保障;还有部分受访者在消费权益保障(37.49%)、新兴产业带来的便利(29.27%)、友好的购房、购车政策(14.6%)、在创业过程中受到更多政策扶持(13.11%)、在科研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开放合作(6.41%)等方面抱以期待。21.86%关心生态问题,9.29%希望自己家乡等地的基层建设得到支持。

  邢哲很期待15年后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的极度完善,“不管是父母养老还是小孩读书,都可以不用发愁。”而他可以深耕于自己喜欢的产业发展规划领域,成为一个专家型人才,对社会有贡献。

  调查结果显示,81.72%的受访大学生对未来5年的生活充满信心。

    各尽所能,青年愿与国家共成长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想去西藏支教的想法越来越坚定了。”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吴亚坤希望自己在毕业后能去西藏从事6年的教育工作。“舍友来自西藏林芝,当地被称作‘西藏江南’,虽然经济物质基础不断提升,但是师资力量一直相对匮乏。”为了上学,当时仅有12岁的舍友需要独自乘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往返江苏与西藏,因为距离遥远,加之火车票价格不低,她初中、高中6年,平均每学期回家一次,高三因为时间紧张,一整年都没回过家。

  舍友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吴亚坤,她希望5年后的自己,能成为支援西部建设的一员,“如果顺利去支教,6年刚好可以带满两届高中生。”吴亚坤知道,距离自己真正踏上西藏,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未来两年是我们夯实专业基础、通过实习提升专业能力的关键时期,我还要坚持锻炼身体,没有好身体是没办法在西藏好好工作的。”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73.07%受访大学生已对自己未来五年发展作出规划。54.07%愿意坚守在健康、养老、育幼等现代服务业岗位,46.14%志在助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38.19%计划投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8.11%希望从事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21.55%愿在推动数字化产业发展上付出努力,10.6%热衷于助力农业发展,协助智慧农业、低碳农业建设。

  “背景就是地球和宇宙,航天员翟志刚挥舞国旗,在太空行走的画面特别有科幻感。”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的那一刻,一颗寄托航天梦的种子种在了11岁的王正康心里。作为航天飞行器设计专业的一名在读研究生,在谈及自己5年后的规划时,王正康希望自己能成为国家航天事业中的“一颗螺丝钉”。未来5年,王正康计划继续在本专业读博深造,“如果想在航天领域做出一定成果,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是基础,多读书深造,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工程实践都会更加丰富。”王正康知道,“高大上”的航天工作背后有很多复杂、繁琐的技术流程,“每位工作人员都是大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就像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但正是成千上万的螺丝钉才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壮举。”

  邢哲希望5年以后出门再也不用带充电宝了,石墨烯电池可以普及,电量能用好几天。5G、甚至更先进的网络全覆盖,走到哪里都不用愁上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能随处可见。到2035年,邢哲期待科技让生活更便捷,“15年前我很难想象,今天的生活是当下这样,15年以后的生活也一样难以预料,可能有很多我们想都不敢想的突破。”

  “十四五”规划完成之年刚好是于璐媛研究生毕业的年份,而2035年远景规划实现之年则是她35岁的时候。“希望那个时候我的一切都已经步入正轨,可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有一点点学术成果,也希望可以真正成为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推动者。”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罗希 毕若旭 程思 实习生 刘开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14日 08 版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