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媒

首页 >> 校媒轮播图 >> 正文

再问浙大基因密码

发稿时间:2025-03-27 10:00:02 来源: 浙江大学

  春雷响彻大地,“东方神秘力量”出现在西子湖畔。

  从年初3家校友企业爆火出圈,到新学期30余位上市公司校友企业家返校座谈,再到诸多学者和媒体深度解读“杭州六小龙”,给浙江大学带来巨大流量,也绕不开“浙大系”“浙大现象”的各种讨论。

  “何以是浙大?”成为很多人在寻找的答案。在这所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现代大学里,创新话题、创业故事、创富案例,一时受到众多热捧。

  浙江大学团队正在调试机器人

  在公众媒介的聚光灯下,“创新创业”似乎显现着浙大“标签”。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文化基座——日用而不觉的“求是”精神,支撑着这所百余年大学的前行,也写进了70余万浙大校友的DNA中。

  在新的时代,无形的“求是”精神如何历久弥坚?又焕发出何种时代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追问。

  —— 追求极致的专业主义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高水平大学应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形成战略驱动、问题导向的卓越创新体系。

  对科学主义的理解,浙大人有自己的哲学——只问是非,不计利害。1938年在西迁办学路上,校务会议确定“求是”为校训。竺可桢校长将“求是”归结为“诚”和“勤”,表现为浙大独特的学风——“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的声誉亦很好”。

  浙江大学校园内的竺可桢像

  竺校长强调,“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在“求是”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浙大人,有着一种深切的责任感——在应变与不变之间找到正确的坐标。

  精神力量的转化,不仅是对母校的深情反哺,更是对社会的正向反馈。这种反馈,是极致的专业主义,做困难而正确的事,把事情做正确。

  控制系统是智能制造的“神经中枢”,过去核心技术被国外定义掌控,成为迫切需要攻关的硬核科技难题。由校友企业中控技术首创,具有软件定义、全数字化、云原生等典型特征的通用控制系统产品Nyx,为控制系统装上数字化“智慧大脑”,实现机柜室空间减少90%、线缆成本降低80%、建设周期缩短50%,让成百上千台的控制机柜消失,引领控制系统的革命性创新。

  中控技术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机房变柜子,电缆变光缆。这是集散控制系统发展半个世纪以来的一次颠覆式革新,将智能制造“硬能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95后”团队成员、2021届海洋学院校友孙恩来说:“我们不断让自己颠覆自己,经过一年多的‘闭关修炼’,终于让工业AI走出了实验室,用创新技术为高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浙江大学确立“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办学使命,致力于追求真理和做大学问;浙大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

  正如竺校长说,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笃定坚守的长期主义 ——

  真理是永恒的,而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无止境的,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求是创新”作为浙大长期形成的“性格特征”,吸引着一批批学子走进求是园,也指引着一代代浙大人走向社会。1988年路甬祥老校长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的校训,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路校长认为,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离开了自信,离开了创新,科学技术就不能进步。”对于浙大人而言,这种“自信”来源于内心的坚守,这种“创新”得益于浙江的沃土。

  浙大人抓住本质、锚定长远,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保持应有的战略定力和必胜信心。

  今年1月,1978级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校友段永平,在时隔10余年后再次回到母校。他在与学弟学妹的分享中,谈到最多便是要踏实、本分、看长远,“在校期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寥寥数语背后,恰是对“求是”精神的深刻感悟。

  段永平学长回校

  中国时尚行业标杆之一玛丝菲尔时尚集团,创始人是1987届电气工程学院校友朱崇恽。作为一名跨界工科女生,她把真诚做人、踏实做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是扎实做好每一件小事积累的自信,让我有了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定力。”她说,一个人一定要有理想、有美好的愿望,才能创造美好。

  玛丝菲尔团队技术交流

  浙大人求真务实、追求卓越,既坚守初心又致力创新,认准的事情铆足劲坚持下去。

  从“嫦娥”系列星载光学镜头,到中国首台“太空显微实验仪”,再到多模态纳米分辨显微镜……为“大国重器”提供精密光学方案的身影里总有永新光学。

  作为国家级光学显微镜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条码镜头全球占有率第一的企业,永新光学长期追求极致的产品与技术。1982届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毛磊说,只有专注于自己的事业领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将“一米宽”领域掘至“百米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浙大之“本真”,在于以探求真知为志,以把事情做好为本,锻造向下扎根、向上登攀的过硬本领。

  这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也是浙大人在新时代的信条。

  —— 超越功利的本质主义 ——

  大学的理想就是道问学、致良知、尊德性、育新人,大学的价值在于思想引领、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国家担当。

  在浙大,“求是”的根本是科学精神,“创新”的要求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求是创新”蕴含着超越功利、利己的要义——师生既追求高深学问,又服务社会进步。

  当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为最高追求的时候,这样的创新创业才能把握机会、引领时代、成为风尚。

  浙大科研团队交流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是浙大无线电系62级校友,也是嫦娥系列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顾问,从小受父母影响将“强国”二字铭记于心。“父亲说我们国家需要工业人才、航空人才,你考工科,考航空吧。”由此,叶培建考取了浙江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用一生践行科技报国的使命。

  回忆起母校对他的影响,叶培建说,“求是”精神激励着校友们始终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不懈追求、努力实践,奉献着每个人的或大或小的能量,发扬光大着“求是”精神。

  浙大人的价值内核,是超越短期的、眼前的功利化追求,这是一种对“真”的渴求,一种来自使命的召唤。

  这种执念,也体现在几十年后蜂拥而至的大模型团战。本硕毕业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02级校友梁文锋,带领着DeepSeek团队,闯进了这个被认为格外依赖稀缺人才的赛道。他认为,“一群人的好奇心是他们的最大武器。”

  梁文锋在一次采访中说,成立DeepSeek是一种好奇心驱动的“做研究、做探索”。面对当前公司这种无限投入的研究性探索,梁文锋认为,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商业上的理由,它可能是找不到的,因为划不来。“我们现在比较确定的是,既然我们想做这个事,又有这个能力,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就是最合适人选之一。”

  “不是所有人都能疯狂一辈子。”梁文锋在那次采访中说,但大部分人,在他年轻的那些年,可以完全没有功利目的,投入地去做一件事。

  在义与利的选择上,在帮助与反哺的循环中,众多浙大人给出了自身的价值判断——超越功利之上的追求,用好奇心去驱动,努力追逐心中梦想,进而探索世界本质、探寻世界本真。

  —— 追寻心中的光 ——

  一所受世人尊敬大学的使命,就是燃烧起面向未来的那团火,成为师生向光而行的坐标,让他们遇见光,追寻光,成为光。

  校党委书记任少波强调,浙大要培养的,不光是一届一届带有名校光环的毕业生,更是为中国培养具有真正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浙江大学在这一点上,目标从未更改,步伐一直坚定”。

  由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张孝通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杭州迈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最早起步于浙大科技园的一间地下车库。这家专注于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研发的初创企业,将创新源头的技术和浙大控股的全链赋能深度融合,自2024年1月成立以来,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研发出多款脑功能电磁成像装置,不仅实现了“自我造血”,提升了国产医疗器械的产业化水平,更打通了科技创新从实验室通往社会价值实现的“最初一公里”。

  迈通医疗团队调试设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张孝通在回顾车库创业的经历时说,“外在的环境不会改变我科研的初心,当我们认定要为人类的生命健康奋斗时,其他的困难就都不是困难。”

  2024年,零跑汽车在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榜上排名第三。这家由1990届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校友朱江明创办的公司,因为要开展整车造车并不被当时的投资者看好。这一坚持,已是十年之功。他说:“把这件事做成,是我的追求,这要比挣钱更有成就感。”

  2006届生命科学学院、竺院ITP校友王润宇分享自己创业最艰难时,许多未曾谋面的浙大人给予他鼓励和支持,“我在创业过程中,深受校友以及浙大创业文化的帮助。”如今,他本人也走进浙江大学课堂,作为一个创业约定,给更多人分享他的心得与经验。

  从一位位聚光灯下的师生校友中,社会看到的不只是浙大的“光环”,而是闪烁“求是”精神的光芒——他们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

  —— 弘扬求是精神 ——

  习近平同志指出,作为浙江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求是精神”,是百余年来浙江大学办学理念的浓缩和凝炼,是浙大人“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归依”崇高追求的高度概括……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发扬光大浙江精神和“求是精神”。

  回望图治育才的立校初心,奋发进取的办学进程,以及追求卓越的使命愿景,这所大学能够影响师生的是什么?是具有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求是创新”文化——这是浙江大学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基因,是贯穿办学治校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源泉,更是全体浙大人共同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

  从叶培建、段永平到梁文锋,从中控技术到永新光电,从车库创业到零跑造车……无数校友们在各自领域行业创造的业绩,让我们感受到“求是创新”文化,形塑起来的浙大人“诚、勤、真”特质:

  诚,为人务实本分

  勤,为学勤奋精进

  真,为事探求本真

  这是新时代“求是”精神的生动写照

  亦是每一位求是学子

  需要去坚守、践行和付出

责任编辑:曹竞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