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媒

首页 >> 校媒轮播图 >> 正文

《觉醒年代》进复旦:面对厚重的历史,我们如履薄冰

发稿时间:2021-05-18 15:51:02 来源: 复旦青年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线索,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时期的燃情故事,故事艺术地再现了百年前影响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前的社会现实,讲述了一百年前中国一批进步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追求真理的激昂岁月。

  复旦青年记者 顾周琳 张淑凡 陆宁玥 整理

  主创嘉宾简介

  总制片人:刘国华(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9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制片人」,代表作品:《觉醒年代》、《风车》、《买房夫妻》等)

  导演:张永新(第11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电视剧导演」、代表作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安居》等)

  主演:于和伟(饰陈独秀)、查文浩(饰邓中夏)、周显欣(饰高君曼)

  2021年5月16日下午,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主创团队总制片人刘国华、导演张永新,主演于和伟、查文浩、周显欣等一行作客复旦,带来了以“青春宣言”为主题的主创分享会。同时,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张力奋与陈望道之子、原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陈振新也来到现场,同主创人员们一起回顾了百年前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此次活动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相辉堂南堂举行。

  ▲复旦师生聆听主创分享感悟 /图源:张淑凡

  以下是本次分享会的部分精彩内容,与君共享。

  刘国华:做到两正,一是守正,二是堂堂正正

  主持人 :请问您在制作这部剧集的初心是什么?

  刘国华:通过回望百年前的历史,知道青年探索救国图存的路,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摸索,在失败中不断进步的,而这其中有三件大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我们当时的创作初心就是为了告诉大家,100年前这些人物先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地追求,历经千辛万苦,为我们中国人民寻找的社会主义道路绝不会出错。

  创作这个剧集,关键是留下历史。我和我们整个团队就开始了一次学习之旅,从北京红楼走起,走到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走到嘉兴的红船。那么我们的创作经历也是从红楼走向长城,从长城走向一大会址,再走向了红船。

  《觉醒年代》中就有问一个问题,红船从何处开来?我们当时就是保持了这样一个基本心态:面对厚重的历史,我们如履薄冰,唯有全力以赴、尽善尽美,才能尽量做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做到“两正”,一是守正,尊重历史、尊重客观。我们的编剧龙平平先生是研究党史一辈子的专家,他创作这个剧本运用了将近7年时间,把深入骨髓的、用了一生时间思考得出的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表达了出来。二是堂堂正正,理直气壮、顶天立地。通过这部剧集讴歌党和人民,尊重历史的创作规律,力求真实,通过细节营造,呈现了《觉醒年代》的画面。

  ▲总制片人刘国华与主持人对谈幕后故事 /图源:张淑凡

  主持人:《觉醒年代》为了真实反映当时的场景,大到一栋建筑,小到一粒纽扣都是力求真实,想请您跟我们分享更多的幕后故事和细节。

  刘国华:我们当时的建筑搭到340多个大场景。在横店拍摄的时候,由于质感达不到要求,所以对这些建筑全是重建的,一建二建再建,不断推翻,力求真实,这是基本的态度。

  一个例子就是以1:1.2的比例还原了当时北大的红楼。为什么是1.2呢?因为十年前我和导演一起合作拍摄剧集的经验,这多出的0.2可以保证拍摄方便。在这个角度上,我们也是力争在导演创作时穷尽艺术手段来展现历史的。整个剧组不惜财力物力地投入到场景的创建,就是为了创作出更便于导演拍摄的氛围。从2018年10月置景工作全面开展,剧组尽力营造出百年前的氛围。

  陈振新:先辈为今天的中国做了很多,不能忘

  张力奋:我是1980年毕业于复旦,5年前回到复旦任教。把这次《觉醒年代》主创见面会的地址选在相辉堂南堂的理由,其实是因为相辉堂代表了复旦的某种精神根基。大家都知道相辉堂的建立是在1947年,也就是复旦从重庆西迁回来后的第三年。

  我自己第一次到相辉堂是在文革结束后,当时作为合唱团凑数的一个演员,登台演出了两首莫扎特的曲目,分别是《摇篮曲》和《五月的春天》。上一次我坐在这里的时候,是1984年4月30日,也是我们复旦校史上一个比较值得纪念的时间,由当年的谢希德校长主持,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此发表了长达40分钟的演讲。还有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谢晋导演的《牧马人》的首映式,都是在文革结束后不久的复旦相辉堂南堂举办的。这是一个有历史感的地方,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欢迎《觉醒年代》的主创人员们的地方。

  两个多月前,我认为自己看到了中国目前最好的主旋律剧目。我就通过一个朋友联系到了张永新导演。我认为这部剧重现了晚清到共产党成立的这段时间极其模糊的历史,历史性和艺术性兼备,是足以留名中国和世界剧集史的。

  在我身边呢还有一位人,他也不是一般人,这位陈振新教授就是陈望道老校长的儿子,他今天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从未披露的父亲的资料。

  陈振新:当年陈独秀要去广东做教育委员会的委员长,他到上海将编辑权交给了复旦大学的教授陈望道。1920年,陈望道开始主编《新青年》,《新青年》也成为了党的机关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陈望道在其中设立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将从苏俄翻译的文章刊登,将《新青年》马克思主义化,但是胡适不同意,因此有了这封信。

  ▲张力奋向陈振新展示《新青年》创刊号原件 /图源:张淑凡

  张力奋:老师见到自己父亲年轻时的人物形象有什么感觉?

  陈振新:我是41集开始知道的《觉醒年代》。那天晚上,我接到了同济大学一位快90岁的老教授的电话,他问我是否看了这部剧。其实,不同年龄的都喜欢这部剧,感谢剧组演了这部好剧给大家,我也在剧情中也受到了教育。先辈为今天的中国做了很多,不能忘。当代的青年要为今天的中国做贡献。

  张永新:观众和我们同频共振

  张力奋:张永新导演,您花了5年时间,耗费2.3亿,拍了43集的《觉醒年代》。想请问您做主旋律片子有过犹豫吗?

  张永新:何止犹豫,我简直忐忐忑忑、战战兢兢。我们当时有写着名字的通告单,其中有31个角色名字,每个名字拉出来都是一部传奇大剧。现在这个通告单仍摆在我的书房留作纪念本。这部剧的深度、厚度、广度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闪失和差池。

  振新老师的父亲是我们剧中的一个角色。我们当时到义乌老柴房,到陈望道先生真实的故居去实地考察场景。当时,我们还是1:1地复原了近似值80%的柴房。窗棂的比例、柴火堆的高度都一丝不苟,可见我们的战战兢兢。

  今天我来到复旦,同学们热切的眼光仿佛亲人和朋友,让我首次来复旦却感觉像是回家。我现在看到脚下木板与木板的接缝承载过许多历史场景,有人说《觉醒年代》是“宝藏剧”,我觉得复旦真是个“宝藏学校”。

  张力奋:我们《觉醒年代》的火爆程度也从我们今天的现场可以看出来,那么演对于演绎百年前的又有名有姓的人物,演员是怎么选取的?

  张永新:一些角色的选角确实极其困难,当时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掌控形似和神似。大家也能看到,和伟老师陈独秀的先生形其实不太像,所以我们也一直说强调神似。

  一些台词,观众在不同的场合也会引用,这其实体现了观众和我们同频共振,都敬仰那个时代。播出之前,我认为这部剧集如果被观众喜欢,是尽到了我们的本分,但现在我觉得大家敬仰的更多是那个时代,那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人。

  张力奋:张永新导演,《觉醒年代》现在在豆瓣上有9.3的评分,你有什么遗憾?

  张永新:这部剧是我从业20多年来难度最大的剧,也是分量最重的剧。但同时,到我退休以后,看这辈子拍的作品,这部一定是回放率最高的剧集。要说遗憾,剧中巴黎、早稻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镜头没有实景拍摄,是因为我们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这部剧不是靠动作取胜的戏,是展现思想流变和博弈的过程,更要注重的是剧情和人物的想法。

  于和伟:这个礼堂透露着和《觉醒年代》相同的气质

  ▲于和伟正在分享自己的出演感想 /图源:张淑凡

  张力奋:我们知道陈独秀是在1879年出生的,而于和伟老师是1971年生人,两人几乎相差一个世纪、三到四代人。想问下于和伟老师,你第一次听到陈独秀的名字是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感受?

  于和伟:第一次听到是初中。我之前不太喜欢陈独秀,后来阅读了更多资料,我发现初中的了解是部分的,不够全面。这次张永新导演找到我的时候,说实话,我不太敢。后来也是因为制片刘国华和导演张永新的鼓励,我在认真读剧本之后,感受到很大触动,对他的感觉更不一样了,决定接下这个角色。在学习了更多资料之后,我对他了解了更多,也希望把这些内容加入我对他的演绎之中。

  这次我来复旦,说实话感觉有点恍惚。昨天微博上显示有未关注人发消息,给我说今天没抢到票,我想不是礼堂么,怎么还抢不到票呢?今天到了这里,确实感觉到同学们气场很大很强。这个礼堂也透露着和《觉醒年代》相同的气质,感到很亲近。

  (本文为活动内容精选,内容有删节)

责任编辑:曹竞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