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媒

首页 >> 我的大学 >> 正文

太萌了!请你看浙大人的《熊猫日记》

发稿时间:2023-08-12 17:18:06 来源: 浙江大学

  “浙大那么大,带你去看看。”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动各院系单位,打造“ZJU校园体验官”融媒体互动活动,邀请大家走进身边的原汁原味的浙大成果,走进教育科技人才的“第一现场”,在会聚交叉中感受学科缤纷,沉浸式体验求是园“宝库”中的生机与活力。

  憨态可掬的“瘫”睡大熊猫

  玩叠叠乐的“人来疯”大熊猫

  身怀绝技的“杂技”大熊猫

  ……

  圆滚滚、毛绒绒、肉嘟嘟

  它们躺着吃、靠着吃、卧着吃

  趴着睡、仰着睡、侧着睡

  有没有被萌化了呢?

  不久前,第二期“ZJU校园体验官”来到了全球最大的大熊猫科研保护机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联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共同来到卧龙神树坪基地和核桃坪基地,体验了一次大熊猫的“铲屎官”“营养师”,学习熊猫繁育背后的科学秘密,感受浙大智慧在大熊猫保护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领域所作的特殊贡献。

  一日体验

  大熊猫铲屎官与营养师

  层峦耸翠、群山环绕间,神树坪基地向体验官们缓缓展开神秘的面纱。有别于炎炎夏日,卧龙神树坪基地海拔高,早晚温差大,凉爽的温度让国宝们纷纷走出圈舍,活动活动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穿上定制服装,戴上特制的手套,随着蜿蜒栈道而上,同学们当上了“一日版”大熊猫铲屎官与营养师——一项体力与脑力并重的技术活!

  据科普辅导员唐祝君介绍,大熊猫是直肠动物,而主食竹子又主要由难以消化的纤维构成,大熊猫进食的竹子不经过发酵而很快被体内的粘液包裹排出,营养吸收较少。为此,我们常常看到熊猫们通过大量进食提高养料的获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排泄。在饲养员认真的教学中,同学们来到圈舍外,打扫粪便、捡拾碎竹。

  “大熊猫排泄没有固定的地点,要清理干净,就必须要一寸寸仔细搜寻,打扫卫生。” 2022级生物科学(强基计划)班的张岩松感受颇深,“饲养员工作不是那么轻松,背后是大量的劳动。”

  略有难度的是摔竹子的工作。挑选软硬适中的竹子,嫩的一头超前,高高举起——“啪”的一声,将整根竹子摔在地面,完整的竹子摔得“开了花”,手掌心则感受到了一点麻麻的震感。方向、力度、竹子的长势,无不提高了这项工作的难度。如果掌握不好,竹子很难被摔开花。

  “我们做这个工作,是为了减少大熊猫在进食时竹子对牙齿的磨损,从而延长熊猫的寿命。”唐祝君解释道。

  为了更好补充营养,苹果、胡萝卜、窝窝头是常见的大熊猫“加餐辅食”。“平常给大熊猫吃的窝窝头都是由专门的熊猫厨房制作,要经过四个小时的蒸煮。”听完介绍后,同学们便摩拳擦掌,开始体验。揉、捏、搓、滚、压,大家纷纷动手制作心仪的“窝窝头”。

  “制作窝窝头的过程有趣而新奇,同学们也捏出了许多有意思的形状,甚至还有求是鹰。”2022级求是科学班的赵子铭说。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浙大学生对卧龙神树坪基地其实并不陌生。1987年开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教授团队便来到基地,和这里的专家们开展联合攻关,建立大熊猫保护生态学研究团队,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与和谐生态文化挖掘、创新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如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从大熊猫粪便中提取全基因组DNA的技术方法,解决了大熊猫非损伤性取样的世界性难题,199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首次阐明大熊猫配偶选择分子机制,并结合计算机软件编程,研发了大熊猫圈养种群的谱系管理系统。

  “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大熊猫繁殖配对的管理工作,由此建立的大数据平台,也保证了大熊猫信息安全。”方盛国说。

  在这次的体验中,同学们还与被誉为“熊猫爸爸”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和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与大熊猫朝夕相处的故事。

  张和民长期从事大熊猫科研工作,带领团队攻克大熊猫人工繁育领域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三难”问题,建立了世界上数量最多、遗传结构合理、最具活力的大熊猫圈养种群,搭建了重要的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率先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野外引种以及重引入等研究。

  “张老师、方老师的工作履历写满了与濒危野生动物的交集,一段段科研故事、一个个镜头片段都在讲述着目前大熊猫保护成果的不易。”正如即将直博的2023届本科毕业生曹嘉浩所说,“从他们身上,我们读懂了科学研究背后的坚韧与耐力,也对科研事业有了更加勇往直前的决心与信心。”

  浙大人的《熊猫日记》

  在为期7天的体验中,生命科学学院实践团的同学们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他们写下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读懂生态学学科别样的色彩。

  01

  听完张和民教授、方盛国教授的故事,最打动我的是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对大熊猫事业的热爱,与为之奉献一生的决心。他们的诚挚热爱,深深感染了我;他们的故事鼓舞我,应当找到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

  ——2022级生物科学(求是科学班)杨赛滨

  02

  我们深入熊猫圈舍,为它打扫啃过的竹子残渣、排出的粪便,理论结合实际,切身感受到大熊猫独特的饮食与排泄方式。在体验中,工作人员对大熊猫的呵护,同熊猫之间如此亲密的关系,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熊猫、与万物之间共存的主题永远是和谐。对生态的保护,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

  ——2021级生物科学(强基计划)吴齐心

  03

  当我踏进熊猫基地的大门,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整个基地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宜人。可爱的熊猫们行走在竹林中,享受阳光的温暖。我静静地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感受它们与生俱来的宁静和纯真。大熊猫们有的吃着竹子,有的打闹嬉戏,有的趴在树上休息……它们的圆滚滚的身体、黑白分明的毛色,实在太萌了。

  ——2022级生物科学(强基计划)王熙喆

  04

  我们从神树坪基地来到核桃坪基地,从圈养到野化,似在重现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大熊猫曾被列为濒危物种,我想我们期待的是通过人工介入的手段保护它们,以维护生物多样性。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大熊猫不再是易危物种,不需要过多的人工辅助便能徜徉于山林中,归家!

  ——2022级生物科学(求是科学班)俞越

  05

  核桃坪基地的工作重心在科研,我们体验了对熊猫粪便的分析工作。这些碎竹片的长短大致相近,被记为咬节长度,咬节长度可用来判断大熊猫的大致年龄范围。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粪便中竟然隐藏着这样的信息,我不由得对最初发现这个方法的研究者肃然起敬。

  ——2022级生物科学(求是科学班)唐琳

  学科瞭望台 

  浙江大学生态学学科于2001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和2022年均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生态学专业获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学科重点在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四个二级学科开展前沿与交叉研究。在《自然》《细胞》等发表一批高质量学术论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首次建立大熊猫圈养种群全部个体的全基因组大数据库,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熊猫谱系管理系统,填补了我国野生动物遗传谱系管理的空白;牵头建设“科创中国”稻渔生态种养产业服务团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助力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推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

责任编辑:曹竞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