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媒

首页 >> 我的大学 >> 正文

老百姓说:“湖南大学派对了人,扶贫干部走对了路!”

发稿时间:2022-11-02 10:06:38 来源: 湖南大学

  编者按:从2012年到2022年,十年里,湖南大学与白水洞村携手同行,一批又一批湖大挂职干部驻村进行帮扶、接续奋斗,见证了这个偏远小山村的成长与蜕变。

  今天,我们邀请了两任湖南大学驻白水洞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一起来听听他们讲述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01

  刘世明:这里有最美的人和事

  (湖南大学定点帮扶办主任,隆回县委常委、副县长,曾任湖南大学驻白水洞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

  在白水洞村村部斜对面的公路旁有一幢民居,因为主人家每天会做一两锅豆腐在门口摆卖,我们都习惯叫它早云豆坊。我一直认为早云豆坊是白水洞村最美的民居之一,而它的女主人早云大嫂也是白水洞村最美的人之一。

  早云大嫂四十来岁,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农妇,或许是常年的风霜、累月的烟火,她的脸色总是略显灰暗。她的言语不多,说话总是细声细语一点都不从容,加上一只几近失明的眼睛一直眯着,与人交流的时候她总是低头不停地摆弄粗糙的双手。

  她的丈夫因为严重车祸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大脑损伤导致思维不清、行动失调,只能在家给她搭个帮手;女儿在市里读幼师中专,儿子在村里上小学,因为享受了雨露计划等教育扶贫政策的补助,开支倒是不多。由于收入低且来源单一,他们家是村里的低保兜底户,脱贫对他们而言可能还太遥远。

  每天早晨,早云大嫂会把她和丈夫忙碌了数个小时做成的豆腐摆在厨房门口一张周身油黑的四方桌上,有人来买她才会出来。那时候,还没有挂上“早云豆坊”的招牌,昏暗又低矮的厨房内,一个土灶上架着两口大铁锅,炒菜做饭、煮猪食、煮豆浆就是在这铁锅里交错完成。坑洼不平的泥巴地面上鸡鸭来回,一顿操作下来总是泥泞不堪、难以入目。来买豆腐的都是附近的乡里乡亲,倒也没人嫌弃什么。

  或许是因为自己从农村读书出来的原因吧,我对这家很关注,有时间总会到她家里去走走,想着怎么样去帮助他们早日摆脱贫困。去时两口子多是在做豆腐,女主人熟练地过滤、煮浆、点卤、压块,男主人安静地往灶里添些柴火,偶尔用不流畅的语言重复他受伤以来的故事。

  谈及家里的情况,早云大多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每年靠着豆腐挣上几千块钱,能卖的鸡鸭也被农家乐全部买走,家里还种了些金银花、富硒水稻,大女儿实习赚的收入也会寄些回家。有时候早云也会烦恼,看到村里一些脱贫户搞民宿赚了些钱她也心动,但是家里没有一个正经劳动力,加上丈夫的伤已经让家里的积蓄所剩无几,所以也就只能想想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没有找到能帮扶他们增收的有效办法,所以多是拉拉家常、宽慰宽慰。

  恰逢建筑与规划学院卢健松教授想在村里做一个人居环境的示范改造试点,我一下子想到她家。尽管得知项目组会对改造进行补助,她还是有些犹豫,担心改造虽然让住的环境看起来暂时好点,以后房子要是再建,这些所有的投入不就都浪费了吗?为了打消她的顾虑,工作队积极为她答疑解惑,健松教授更是多次在现场与她一起讨论修改方案,她终于决定试一试。开工以后,文伟、雪洋两位研究生全程在地参与,既当设计师又当监理员,人手不够还自己上阵捡砖抬料。历时三月,大家终于把效果图从纸上搬到了现实,那一刻,也开启了大家对未来的期待。

  改造完成后,早云大嫂没有坚持去做民宿,她把我们称呼的早云豆坊记了下来,并做成招牌高高挂上。现在的早云豆坊,是砖瓦建成的框式单层建筑,在周边的高楼里是那么的低调。但不论远观与近看,都能深切感受到现代建筑与花瑶传统的完美融合,感受到精准扶贫之下农民生活变化。

  早云豆坊还在不停变化,鸡鸭已经圈养到较远的地方,门前的烂泥坪已经硬化围上了应季的花草,靓丽的荧光板上写着豆花豆浆的价格,屋顶整齐地摆放着饮茶休闲的桌凳。早云大嫂也变了,她的声音越来越洪亮,笑容越来越灿烂,偶尔带上一副眼镜也挡不住神色里的自信。

  来县里挂职以后我去白水洞村的次数也少了,每次遇到早云大嫂和村民热情地问候,“刘书记,什么时候回来的?”总是充满温暖和感动。

  坐在豆坊的屋顶,端着一杯清香的虎久雾语茶,望着错落有致的梯田上泛起的层层稻浪,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些最美的事和最美的人。每每这个时候,我更是倍增对这块土地发展的信心。

  02

  康添慧:见证白水洞村的蝶变

  (湖南大学定点帮扶办副主任,湖南大学驻白水洞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

  从溆浦南站下了高铁,乘车走过崎岖的盘山公路,云雾逐渐开始弥漫。若隐若现的梯田、雄伟壮观的石瀑、错落有致的瑶寨映入眼帘,五年前第一次见到白水洞村时的样子还历历在目,对驻村工作期待又忐忑的心情仿佛还在昨天。

  到白水洞村的第一站,我来到了白水洞村第一家农家乐梯田农家,负责人李修祥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起了农家乐里面的点点滴滴。手艺精湛的花瑶挑花、朗朗上口的花瑶山歌彰显着花瑶民族的特色;展示厅那一张张合影、一件件产品都有着湖大人的身影。

  回到客厅,一张与木房风格不太协调的老旧的布艺沙发特别显眼,热情的李叔给我们讲起了这张沙发的故事。2015年起,前任工作队挑选了隆回县最偏远的乡里最偏远的村——白水洞村进行驻村帮扶,也是在这里开启了“定制旅游+定制农业”的模式探索。时任湖大挂职干部李飞龙、曹镠常邀请校友、企业家、朋友到村考察富硒水稻、旅游,刚刚起步的梯田农家接待能力有限,床铺少了,他们就把自己住的房间腾出来,两个人挤一张沙发,就这样帮助白水洞村发展起了富硒水稻产业、旅游产业。

  “这沙发我会一直保留,它象征着湖南大学扶贫团队对白水洞村的帮扶。”李修祥感慨地说。这是我刚进瑶山时上的第一堂课,前任扶贫干部吃苦耐劳、舍己为人的思想一直鞭策着我、激励着我。

  第一次见到米兰姐,她正带着游客漫步于山水之间,热情地讲解。后来村干部告诉我,她是从省委招待所返乡创业的,白水洞村旅游的发展她功不可没。返回白水洞村后,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及见识,为白水洞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但赚取的导游费远不及在外的工资。有一次看着她略显疲惫的笑容,我问她为什么要回来,她笑着回答:“你们湖南大学在这里都这么拼命,我作为白水洞的一份子怎么好意思不努力。”之后她紧跟着湖大的步伐,建好了农家乐、开设了植物染坊,目前还在筹划建设花瑶手工艺体验基地。

  我们还看到了返乡开办农家乐、筹建表演队的杨方课,成立隆回云上乡韵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李佑湘,开设养鸡场的大学生彭南柳,他们为了建设更美的家乡离开舒适圈,返乡创业。也看到了开设豆腐坊的李早云,做蒿子粑粑的夏三英,在村里当起厨师的刘义安,他们虽曾因意外、灾害等原因家庭贫困,但如今通过自己的努力奔向小康、收获幸福。正是因为很多这样的老百姓跟随在我们后面,我们充满动力;正是他们的不言放弃、不懈努力,白水洞村欣欣向荣。

  前任队长曹镠曾经和我们分享他在瑶山最担心的四件事——“春洪涝、夏蛇虫、秋浓雾、冬冰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驻村干部为白水洞村倾注了无限的心血。我们走家串户、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前有为了村里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卸货忙到凌晨两三点钟的李飞龙、曹镠,后有做完手术就赶回驻村的刘璇子、被虫子咬了一身包几个月都没好却毫无怨言的刘永生。

  满身的泥泞、累累的伤痕,带来的是丰收的喜悦。富硒水稻、虎久雾语茶叶、羊肚菌、文创产品、文化活动中心、乡村振兴工作站、表演队、农家乐......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白水洞村发展起了一个个产业,拉通了一条条道路,带领老百姓走出了致富之路。

  工作队是学校与白水洞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从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我们的路还长、任务很艰巨。“湖南大学派对了人,扶贫干部走对了路”,老百姓的这句话是对我们接好接力棒、不断前行最大的压力与动力。在一批又一批湖大人无私投入下,我们必将努力把白水洞村打造成“春赏花、夏避暑、秋看稻、冬观雪”特色鲜明、品质上乘的美丽新农村。

责任编辑:曹竞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