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媒

首页 >> 我的大学 >> 正文

TA们眼中的老师,似曾相识……

发稿时间:2022-10-11 11:39:52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师者,人之模范也

  立德修身,潜心治学,传道解惑

  老师是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

  “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幸事”

  老师就像一道微光

  不耀眼却能照亮学生人生的路

  今天,6位同学与我们分享

  他们和老师的故事

  一起来认识他们最爱的老师

  1

  后盾

  “你就好好干吧,干好了算你的,出了问题我给你兜底”

  犹记得我博士入学第一个月,课题组申请的一个项目马上就要立项答辩了,负责人却突然身体不适住院,于是我临危受命去北京进行答辩。那时我刚进入焊接领域,理论和经验有限,内心特别紧张。为了让我更好地答辩,林铁松老师带着我梳理项目的立项意义、技术路线、关键技术等,亲自为我示范应该如何讲解PPT,林老师演示完又让我向他讲解,一点点地指出和纠正我的问题,同时,表扬我表现好的地方,给我信心,让我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林老师在科研中充分信任我们,给我们广阔的空间大胆创新,而我们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帮我们化解难题。2020年,我负责的项目遇到了问题。当时他正在外地出差,晚上十一点左右才回到学校,他直接拎着行李来找我,和我一起查看前期试验件,探讨实验细节,直到凌晨一点多才回家。这些年我们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都跟林老师的支持和信任分不开。他总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用三言两语开拓我们的思路,让我们能够顺利地完成科研和项目。

  ——林金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

  2

  勉励

  “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做什么事情都是困难的,但是不要害怕困难……”

  胡桢老师之于我们,既有师表的风范、也有家人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记得团队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由于前期进展十分缓慢,我们一度非常沮丧、想要放弃,但是胡老师鼓励我们坚持下去,并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进行科研攻关,最终我们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收到了通过的审稿意见。

  尽管科研路上困难重重,我们总能在胡老师的带领下一一克服,胡老师告诉我们,他也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走到今天,他在读博的时候,前三年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是在“扎根”,第四年终于有所收获,发表了许多文章。

  求学的日子里,每当有遇到难题、无从下手的焦虑时刻,只要想起胡老师的经历,想到他常对我们说的“做什么事情都是困难的,但是不要害怕困难”,我就能鼓起勇气、拾起信心,再试一次又一次,像胡老师一样坚韧而乐观地求知践行。

  ——沈一博

  化工与化学学院博士生

  3

  背影

  “每当想起这件事情,我总想起朱自清《背影》里的那个画面……”

  2018年,何元政老师创建实验室,我如愿加入了他的课题组。在我准备发表一篇文章的时候,由于疫情原因,我焦急万分却不能出差实验制样。

  何老师就用小车推着一百多斤的实验材料,只身出差。他背着双肩包,左手是小推车,右手是高铁票。制样、收样、收数据……何老师尽心尽力地带领我们完成了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篇文章被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收录。这只是何老师教学生涯中很小的一件事情,他总是默默付出,做我们遮雨的伞、挡风的墙。

  ——夏瑞雪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

  4

  陪伴

  “我们之间可能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有时更像是一个我在哈尔滨的亲人” 

  缘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邵永松老师和我的师生缘分亦是这样。

  第一次结缘,我在刚入学时参加新生赛获一等奖,邵老师亲切地给我颁奖并表示祝贺。

  第二次结缘,我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邵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比赛过程中,踏霜而出、戴月而归,无论多苦多累,他都会陪着我们,为我们答疑解惑。

  第三次结缘,是去年十月份比赛的时候,历经重重选拔,我们终于在校赛脱颖而出,但由于疫情原因,我们没办法去上海参加比赛。当时我们一度想要放弃,邵老师却一直鼓励我们继续参赛,他一边安抚我们,一边积极地和组委会沟通。最终,他用自己的坚持为哈尔滨的四所学校争取到了线上参加比赛的机会,我们队伍也不负众望、荣获比赛一等奖。

  邵老师对我们在知识上倾囊相授,在做事上率先垂范,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对我来说,他不仅仅是老师,更是我在异乡的亲人……

                       ——赵丙亮

  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

  5

  引领

  “他带领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总是会拿出一张纸……” 

  王小刚老师是我学习航天专业的引路人。本科时,我选了王老师的《远程火箭弹道学》这门课,当时就被他生动幽默的讲述吸引了,从而对航天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我有幸成为了王老师的博士研究生,继续跟随王老师学习深造。如果说当初是被王老师生动幽默的课程吸引,在实验室的五年时间里,我更多的是被他严谨的科研精神折服。

  王老师做事非常有逻辑性,善于把握整体,片纸只字便能让我们拨云见日。在安排任务时,他总是会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列出一二三四条,方便我们去整体把握。我从王老师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他缜密的逻辑和严谨的态度,令我终身受益。

                       ——张梓晨

  航天学院博士生

  6

  传承

  “我后来作为一名导师的时候,我也把这种要求带给了我的学生” 

  我是本硕博都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个老哈工大人,在我上学期间,我的导师冯玉杰老师带给我很深刻的影响。

  冯老师平时为人非常和蔼,但在科研中却是极其认真的。有一次,我参与了一个项目PPT的制作,一开始我做出来的PPT有很多细节不符合规范,但我没有注意到,冯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仔细地讲述页边距、字体、字间距等应该如何设定,甚至每一个符号都帮我仔细检查,冯老师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让我切实体会到了什么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在哈工大读书的十多年来这种精神镌刻在了我的身体里,后来当我有幸成为哈工大的一名老师时,我也把这种精神传承给我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要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数据是可信的,逻辑是完整的。我希望这种对规格的严谨,对细节的追求,能够在教与学的延续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何伟华

                                         环境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曹竞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