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媒

首页 >> 数据校园 >> 正文

用一个暑假做好这一件事

发稿时间:2021-01-22 10:31:00 来源:

 
 

  “姐姐,世界上有平行宇宙吗?那里也会有一个我吗?”“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另一个星球上面。”望着从“大城市”来的哥哥姐姐,这个来自浙江慈溪镇东小学的小朋友难得地打开了话匣。只见他一溜烟儿地跑进房间里,小小的身影在柜子前“鼓捣”了许久,拿出了他所有的“宇宙系列”绘本,有些腼腆地向大家展示着自己的珍藏,“姐姐,在这里都没人听我说这些”。

  回想起小朋友时而期待时而失落的眼神,胡颖仍有些触动。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慈溪镇,2018年的夏天,她曾跟随团队一起,为当地近120名不同学段的孩子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暖灯行动”短期支教和贫困儿童心理调研。如今,两年过去,再次来到这里的胡颖已经从曾经“经常手忙脚乱”的“菜鸟”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带队队长。在团队指导老师与当地学校的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对当地的学生展开了家访。

  为了把家乡走向小康的故事“讲出来”,就读于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闫春旭也决定回乡展开社会实践。他主动联络江苏徐州丰县融媒体中心进行实习,自7月20日起,闫春旭在1个月内走访了当地的13个村庄,与6位村书记、4位非遗传承人、两位种植大户交流,写出了4万字的田野调查笔记、2.5万字的新闻报道。家乡的脱贫之路,通过他的镜头和笔呈现出来。

  近日,中青校媒就“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题面向全国高校1724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5.58%被调查者曾在这个暑期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线上(27.65%)及线下(46.93%)两类形式。

  想把握每一个“走出去”的机会 

  “因为我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特别熟悉,从读大学后一直在外面上学,每次回家都看到自己的家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想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把家乡走向小康的故事讲述出来。”当谈及回乡社会实践的理由时,闫春旭这样说道。

  无论是下乡调研、远赴山城支教还是寻找实习工作,暑期社会实践逐渐成为诸多大学生积累阅历、提升自我的不二选择。调查结果显示,96.66%被调查者认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成长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在他们对于社会实践的期望中,职场体验类(47.82%)、支教类(40.77%)的项目成为热门选择,另有10.48%被调查者期待在未来继续下基层调研。

  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的大二学生郭雅楠已经连续两年参与暑假社会实践,在经历了去年暑假“垃圾分类”主题的“三下乡”活动之后,今年暑假,郭雅楠选择到家乡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跟着指导律师写文书、改合同、参与庭审……短短两个月,郭雅楠把很多法律实务都体验了一遍。

  同样对实习生活满怀期许的黄未未,在暑假到来之前,就已经为实习做了大量准备,最终,来自福建的她决定“向北闯”。面对激烈的竞争,黄未未在前期经历过很多次失败的面试。黄未未“痛定思痛”,开始有针对性地对面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盘复和分析。最终,黄未未成功拿到了小米公司的录用信,开启了为期3个月的“大厂北漂”。

  来自北京某高校的马楚雨选择参与志愿活动来填补暑期的“空白”。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家乡河北唐山市玉田县疾控中心开展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动态监测,计划招募20余名返乡大学生担任调查员,抽取玉田县几个乡镇的1200户居民样本,入户展开问卷调查。面对繁琐的工作,马楚雨没打“退堂鼓”,“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作为一个辅修新闻专业的学生,也想借此机会获取更多信息,离现实更近一点。”实践期间,马楚雨跟随团队实地走访了3个农村监测点、6个自然村,炎炎烈日下,在村民的家中、农田里、村口里找寻抽样对象,记录健康数据,既认真工作,助力提高当地居民健康素养,也锻炼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再加上一直以来对教育行业的热忱,来自山西的大一学生杨琨皓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前往山区支教。他报名参加了山西省“山水同行”大学生暑期支教项目。经过报名、初审和前期培训等环节,杨琨皓正式成为支教团队的一员,前往山西省长子县王峪学区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志愿支教,为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如鲁迅先生所说,作为青年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越苦,越要迎难而上 

  每次出门走访农村,闫春旭都会准备一箱水带在身边。“天气太热了,尤其是走到苹果园、玉米地,像是蒸桑拿一样,我每天都要喝5到6瓶水。”每每进果园与果农沟通时,扛着相机的闫春旭总想停下喘口气,“好想回办公室休息”的想法在心里反复萌生又熄灭。在太阳的暴晒下,闫春旭的汗水顺着额头滴到眼睛里,眼眶四周顿时又疼又咸,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当初在家干农活的日子,“农民伯伯都在田地里操劳,我们大学生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吗?”想罢,闫春旭便几口灌下一瓶矿泉水,扛着相机继续工作了。

  黄未未与郭雅楠也在实习的过程中碰了“钉子”。刚上手工作时,数据的处理就令黄未未感到十分苦恼,文科类专业的她目前并未系统学习过相关课程,对于数据软件的处理也并不熟悉,她明显感受到了自己对于数据敏感程度的欠缺。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黄未未每天一到公司就会先处理前一天的销售数据,用Excel软件的各种函数来处理一遍,提升自己对软件的熟练度和对数据的敏感性。

  10位来自全国各地、彼此尚未熟悉的大学生,是杨琨皓支教团队一行人的“配置”。“校长有事没在,所以我们就成了这所小学的临时大家长。”购买食材、做饭洗碗、打扫卫生、安排课表……从生活起居到日常备课,都由10位大学生轮流主理。“之前我对此不以为然,但是亲身经历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会觉得很难,不过也很有意义。我真正感受到自己能够独立承担起一份责任。”教学过程中,团队曾遇到过很多次诸如“哄小孩”“接待家长”这类“棘手”的问题,但在未来有志走向教育岗位的杨琨皓看来,这也恰恰锻炼了自己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能力。

  “社会实践就是一个排除万难的过程。”面对胡颖团队的到访,大部分孩子都只是怯生生地躲在房间,或是刻意避开。家长们带着浓重口音的方言、团队略显稚嫩的交流方式,都为双方的沟通设置了不少障碍。为了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胡颖团队特意准备了一些文具和体育用品作为礼物。“在沟通上面,慢慢说,听不懂的地方就写在纸上,总能明白的。”回想起这段经历,胡颖并未觉得辛苦,她不断地总结,“到后来,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跟我们坐下来聊二三十分钟,告诉我们他们的喜好、经历和想法。家长们也会握着我们的手对我们表示感谢,还有家长给我们买了烧饼。”胡颖笑着说,“当孩子们愿意主动与我们分享时,我们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乡村与我们都在变好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暑期社会实践对于青年的帮助包括在实践过程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78.68%),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78.39%),有助于深入社会、了解国情(77.69%),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71.11%),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65.70%)。

  为期10周的实习期还未结束,但郭雅楠表示她已经得到了很大成长,对自己的专业和职场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索,“社会实践和在学校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还是有必要尽早锻炼自己,形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通过实习,郭雅楠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明确的规划,打算朝着公检法的方向努力。

  此外,除了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实习,郭雅楠还体会到了与人沟通交流以及个人时间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工作中,怎么表达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次还要记得,凡事往前赶,新的工作任务或者难题随时会出现,我需要加强时间管理能力。”郭雅楠说。同样深感受益的黄未未也认为,此次暑期的实习经历让她对自己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在她看来,“开阔眼界,清晰思维,勇敢实践”足以让一个新手“小白”获得快速的成长。

  “家乡与我都在努力变好。”出乎马楚雨和其他大学生调查员意料的是,许多当地老年人对于健康知识特别是疫情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既得益于当地疾控中心宣传员挨家挨户的宣讲,也有村里面大喇叭广泛广播相关知识的功劳。

  “原以为农村是非常破败的,但是每到一个村庄,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家乡变化太大了。作为一名在外读书的大学生,真心为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闫春旭时常想起他走访徐州丰县欢口镇李庄村藕虾地的那个下午,热情的村书记李劲松拿着一人高的莲藕笑开了怀。“丰收了,工人的工资就有着落了。”一路上,他不停地向闫春旭说起当年种藕的经历。“2016年的时候,李劲松曾带领村民种藕养虾,不过以前很多村民种养过藕虾,但都没有赚到钱。”闫春旭清楚地记得,李劲松向他介绍时,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但他没放弃,而且用好的方法带村民们获得了成功。村民都跟他种养藕虾,如今发展到全镇5000亩,通过藕虾连作模式,实现‘一水双收’‘渔农双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历过支教活动以后,杨琨皓感受到乡村和城市教育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看到了“另一种环境”中的坚守,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因为自己以后也要去教书,所以这次支教也相当于一次实习,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我希望自己日后能继续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为他们打开视野,看到世界;同时也要为我们国家的乡村教育尽一分努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罗希 中青校媒记者 马玉萱 刘开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8月31日 08 版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