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媒

首页 >> 校媒轮播图 >> 正文

在北大,找到所爱!

发稿时间:2023-08-30 16:33:02 来源: 北京大学

  从初中开始与物理结缘

  到高中进入北大旁听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2020级本科生杨天骅

  在北大看到了物理的广阔之美

  他在科研中追寻热爱

  在英语辩论场中争锋

  获得“未名学士”“最佳辩手”

  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

  他说,北大让每个学生

  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

  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未来,在研究物理的道路上

  他将继续追光逐梦


看到更广阔的“物理之美”

  杨天骅与物理学的缘分,可以从初中开始说起。初中时他在科幻小说中看到科学家根据物理学知识,发明创造各种神奇的东西,来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披荆斩棘,无所不能,他便想,自己以后也要做这样的工作,对世界做出一些贡献。

  初二时,杨天骅开始接触物理竞赛。力学、电磁学、光学……在刷完几本竞赛教材后,他发现,和最初在小说中看到的那些天马行空的创造不同,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更多的是一些自然规律和理论,但这不影响他的喜欢。高中时期通过物理竞赛获得保送资格后,杨天骅就开启了自己的北大旁听之旅。随着大学对物理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也对物理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其中穆良柱老师所提出的物理认知三个过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接触到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杨天骅意识到,大学的物理研究不仅是和理论打交道,更多时候是在一片未知中摸索,去找寻更多尚未面世的规律。

  每次计算出一个和前文不尽相同或未被讨论的结果时,突破先前研究的兴奋和喜悦就会喷涌而出。如果说中学时期的竞赛学习是按照前人规划好的轨迹航行,那大学的科研则更需要开阔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航线。

  2022年整个暑假,杨天骅都一直坚守在实验室,却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直到9月,他在不停尝试新东西的时候发现了非厄米拓扑的分类在以往的文献中描述得过于繁琐,而他想到了更直观的理解方式。

  他满怀激动地与导师分享自己的成果,却在后来查阅更进一步文献时看到了一篇2019年发表的文章中早已研究过这个内容。这也意味着,他原本以为可以开创先河的课题早在三年前就已经进行过完备的讨论,自己的努力也即将付之东流。

  每次在科研过程中碰壁,杨天骅总会不禁怀疑,自己坚持做的领域是否值得深挖,如此抽象的理论到底能否有用,自己又是否适合科研这条道路。但转念一想,现在许多科技中运用到的物理知识,不也是几百年前那些前人认为没用的抽象理论吗?

  后来在导师的鼓励下,杨天骅又重新选择了其他课题,在不停地做数值模拟中慢慢摸索规律,对非厄米包动力学的普遍规律做出了总结。

  刚来到北大旁听的时候,杨天骅就听说了英语辩论协会,本着练习英语口语的最初目的,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与了北大英辩社的活动。入学北大后,杨天骅正式加入了英辩社,在一次次和队友讨论争锋,探讨社会议题的过程中体会思想碰撞的火花。提出观点、驳论反问、总结陈词,都是辩论给他带来的快乐所在。

  今年年初的时候,杨天骅和团队在线上参加了一场亚洲锦标赛。赛制规定在一方发言时另一方可以提问,但由于对方辩手和主办方都在线下,而杨天骅和队友只能在线上参加,赛前他们便担心网络问题导致提问会产生延时。果不其然,到正式辩论的时候,主办方那一边掉线了,杨天骅团队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传到比赛现场,本以为这次比赛无法获得胜利,但好在有惊无险——他们获得了英语非母语组的冠军。

  英语辩论这一件几乎不和专业沾边的看似“不务正业”的事,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在赛场上即兴发挥、灵活应变的快乐,还让他习惯了从多方立场去思考问题。

  在北大这片无边的海洋中,他逐渐向前驶去,逐渐解构着过去心中“标准人生道路”的束缚,开始去体验一些从未尝试过的新事物。

  大四下学期,杨天骅申请担任电磁学课程的助教,这门课任务量较大,每周都需要批改很多作业,但他还是很喜欢帮助同学们。每一周的习题课,每一次为有问题的同学提供帮助,杨天骅都能从中得到不小的成就感。

  这次助教的经历也让杨天骅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当大学老师的种子,他期待着能够将自己未来的研究成果传递给更多人。“如果你可能对一个东西感兴趣,对什么领域有想法,那你不妨来尝试一下。”

  期待未来,他能继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实现理想,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文字:李煜憬、孙小婕、朱思颖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唐儒雅

  责编:黄昭华

责任编辑:曹竞
加载更多新闻